農歷九月十五,又將是一個月圓夜。我和張昭輝奔走在扶貧家訪的路上。此時,太陽的余暉把西邊的天空染得一片橙黃。
□泗縣思源實驗學校教師 唐德干
農歷九月十五,又將是一個月圓夜。我和張昭輝奔走在扶貧家訪的路上。此時,太陽的余暉把西邊的天空染得一片橙黃。
在農村,學生家長晚上才有時間。因為提前預約好了,我們驅車從學校出發,直奔劉圩、山頭兩鎮。這條線路我們已經走了許多次,很熟悉,所以無所謂早晚。馬路兩旁,“富強 民主 文明 和諧”“脫貧攻堅 決勝建小康”“新時代 新思想”等宣傳牌一個接著一個,到處洋溢著新時代的氣息。還未到目的地,天已全黑,來往的車子燈光閃爍,一輪圓月慢慢升起。
清輝灑滿四山路
劉圩鎮四山村有兩個貧困家庭。一個在東周場,一個在前戚雙宅莊。
去四山村東周場的周同學家,路上可謂是一波三折。
月兒爬上樹梢時,我們到了劉圩鎮。沒想到的是劉圩鎮到四山村這條路正在維修,我們只能換一條小路走,誰知小路新修,一不留神就跑錯了方向。穩妥起見,我們原路返回,找好方向又重新走了一遍,才到達東周場的路頭,害得周同學的爺爺在路口等候多時。最后,我們三人還步行了兩千米左右,才算到達。“五六分鐘的車程,走了半個多小時”。天上的圓月發著銀光,好似在打趣著我們。
“這么晚,這么遠,還來家訪,我們都不知道怎么感謝老師,孩子在思源上學,我們一百個放心”。周家院子里堆著小山包一樣的玉米粒,上面蓋著塑料布,叉子、掃帚、木锨都壓在上面。學生看到老師到自己家,有一點興奮,又有點羞澀,但也不失熱情地端茶、遞水、搬板凳,請大家坐下。
“現在的政策越來越好啦,老百姓的生活就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扶貧,扶貧,我們雙手贊成。”周爺爺兩眼瞇成一條縫,嘴角上揚,笑著說。“兩不愁,三保障”“五免兩補”等扶貧政策,周爺爺都門清。
出了東周場,我們趕緊前往前戚雙宅莊。
經電話聯系,張同學家沒人。原來,張同學家里的手扶拖拉機在田里壞了,正請師傅在修。隨后,我和張老師干脆到田間地頭。
月光照耀下的田地清幽寂靜,腳步聲似乎聽得更加清晰。我們在幾棵楊樹旁站著等,一陣秋風拂過,樹上殘葉“沙沙”作響,好像在歡迎我們。
這個家庭特殊,一個女人帶著三個孩子,家中生活拮據,貧困自不言說,另外還要贍養孩子的一個殘疾伯伯。過一會兒,張同學的媽媽才忙完,她黝黑疲憊的臉上露出一絲微笑,“要是沒有國家的扶貧政策,這日子不知道怎么熬”。
好在,大家都生在了好時代、遇到了好政策。孩子上學、生病就醫、家庭貧困……國家給予種種幫助,讓張同學的媽媽如門前那棵挺拔的楊樹一樣堅強,守護著她舍棄不了的溫暖小家。
月光朗照山頭路
從四山村到山頭鎮有十多千米路程。山頭鎮有三個貧困家庭,宋圩村、徐井村和惠廟村大李莊各有一個。按就近原則,我們一個個走訪。
趁著月色正好,我們先前往偏西的宋圩村。印象最深的是王同學家墻上貼滿了扶貧政策宣傳單、包保干部、包保教師等信息。果然,扶貧政策不用作過多解說,我們就在資助政策落實和實際困難方面進行了詳細詢問。
隨后,我們走在曠野田間,到了徐井村董同學家。雖然這一位學生的父親腿腳不方便,但他還是熱情地到村口迎接我們。董同學家住在小巷,需拐幾道彎。我對他家的印象是:簡易門樓子、不大的院子、破舊的堂屋、昏暗的燈光……事實上,這個點已經晚了,孩子早已睡下。我們介紹了教育扶貧政策,董同學的父親非常感動,眼里含著淚花,緊緊地握住我們的手,不停地說“謝謝”“還是共產黨好啊”“思源老師,太感謝你們了”……
家訪結束,董同學的父親一跛一跛地送我們到村口,看著我們的車消失在夜色中。返程路正好和惠廟村大李莊是一個方向,上述的場景又重復了一遍。
月兒西斜回城路
月兒西斜,天上沒有一片云,映襯著月兒更圓、更亮、更皎潔;爻锹飞蠜]有幾輛車,放松心情飛奔著,音樂響起:“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
到了泗縣城,街上還有人,感覺肚子咕咕叫,我和張老師找了一家面館,安心地坐下來,靜享一碗溫熱的面。
扶貧路上,有月陪伴;貧困家庭,有國陪伴。美好的夜晚,美好的國度;仡櫄v史,幾千年來未有的變化,悄然在新中國、新時代、新社會中得以實現,怎不令人唏噓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