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大學教育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黨...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夏光蘭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大學教育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黨史學習教育為高校育人提供了“正當其時”的營養。
一、學黨史是“培養什么人”最好的溯源
黨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黨史學習教育要求準確把握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我們黨因何而生、紅色政權從何而來、新中國怎樣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發展,進而不斷深化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學黨史是“如何培養人”最好的方法
黨史學習教育要求融入育人全過程,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如何培養人,就是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的創新理論,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史學習教育是最好的方法,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從黨的非凡歷程中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理論,從而始終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
三、學黨史是“為誰培養人”最好的詮釋
一部黨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從成立伊始的初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深化改革的今天——為人民謀幸福,從新中國的建立到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從社會主義制度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這就要求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黨史學習教育更好地詮釋了“為誰培養人”,只有牢記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高校育人才是堅守了初心和使命。